233、六朝古都(1/2)

竹娟听儿子黄晨说“妈妈,你头上插着那支簪子!”,用手去摸,果然是,取下来瞧,竟然真是丈夫送给她的那一支。竹娟一时懵了。

一边吃饭的郑老大和众船工,见竹娟拿着那支簪子出神,俱以为她是在想念她的男人。可他们哪里知道,这其中的究竟。这支簪子昨天为平息江中波涛,已经被黄晨扔长江,所以儿子今早见到它,自然惊讶,但他毕竟是二三岁的幼儿,弄不明白复杂的事情,只是问问便罢了。

但是,竹娟就不一样了。既然簪子还了回来,就说明昨夜之事不是梦——问题是,簪子在,那凝珠呢,它到哪去了?是不是已经被儿子在睡梦中呑食?

竹娟心里藏着一串疑问,携带儿子黄晨,随那木船径往长江下游而去。

这一段水路,出奇的平静且顺利,没有青帮人物来谒见打扰,也没有水蛟鱼龙兴风作浪,木船顺风顺水行了几日,就到了长江下游著名的城市——南京。

南京又称六朝古都,是历代许多皇帝居住的地方。据说最早的皇帝是三国时的吴国孙权,他建都时南京不叫南京,叫建业。不过,在孙权以前,南京还有许多名称,最为出名的叫金陵。后来,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,定都南京,南京这座城市就有了很大的发展。

只是,南京这座古城的命运似乎不太好。先是明成祖朱棣弃南京到北平,后来又是太平天国洪秀全立都,再后来到了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,一度也在南京成立临时总统府……历经风风雨雨,将一座悠久古城在战火中燎烧灸烤,受尽百般折磨。

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写了一首诗,可拿来形容南京的沧桑。那诗便是:朱雀桥边野草花,乌衣巷口夕阳斜,旧时王谢堂前燕,飞入寻常百姓家。

其时,中国正值军阀割据,南边孙中山先生欲率军北伐,大好河山被各样人物蚕食鲸吞。尤这南京,更是首当其冲被当块肥肉任人宰割。其实,这还不算悲惨,等到十多二十年后,日寇铁蹄踏进南京,一时尸骨成堆,流血成河,三十万鬼魂尽在南京城头哀嚎——你说,这南京运气好也是不好。

说远了。

且说郑老大的木船来到南京,在那繁忙的的大码头泊了船。这次没停靠城外的偏远小镇,只因他船上有部分货物,要在南京码头缷载。

大约,郑老大停靠码头的时候,天色已暗,码头来往的船只又多,没有引来青帮人物谒见送礼——当然,更大的可能是,从九江后,这木船就一直停泊偏僻小镇,让青帮在各大码头皆找不到木船的影踪,各青帮堂主思量,定是那木船上的贵人不愿见他们,便只得作罢。

也是运气不好,郑老大的木船在停靠码头时,不小心碰到岸边的石头,将木船船舷撞裂一道长缝。这就得用桐油灰来补,补好了还要晒干,无奈要在南京停留一两天。这就跟黄梦梁在黄桷镇的情形一样,不同的是,黄梦梁可以弃船步行,竹娟就只得滞留在这南京城了。

郑老大安慰竹娟,说:“大姐,这南京城是个好地方,何不趁这机会带孩子上岸,去逛逛南京城——城里有好多热闹去处,夫子庙、玄武湖、乌衣巷、鸡鸣寺,又好玩又新鲜,来都来了,应该带孩子去瞧瞧的。”

竹娟听郑老大说得在理,这一次,她虽然带着晨晨走了近万里路,可还没认真领儿子去沿江的城市游览过,都是自己急着寻丈夫,委屈了儿子。也好,既然船走不了,就带晨晨痛痛快快玩两天。

本章节未完,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(1/2)